上海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探索,就是引导信用信息跨领域、跨部门流动。上海年度优秀信用案例评选日前揭晓,一批跨界应用入选,不仅反映出政府通过打破“信用孤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也向社会发出提醒:千万别忽视信用瑕疵的辐射面,否则,后果可能超乎想象。
传统上“信用”的概念主要局限于金融领域。比如,有人在A银行发生信用卡违约,那么他在B银行申请房贷时很可能遭拒,因为他的失信信息在银行之间实现了共享。但金融失信信息很少会跨界“流动”到其他领域,由此造成的“信用孤岛”会使得信用价值无法充分体现。
去年,国务院发文要求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并提出要逐步将信用联动奖惩推广到经济社会各领域。在专家看来,该文件关键词就是“联合”“联动”,也就是要让信用成为被普遍认可的“硬通货”,从而营造“守信处处受益,失信处处碰壁”的氛围。
今年上海评出的优秀信用案例,就折射出本市在贯彻落实国家要求、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的新进展。比如,市食药监局就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类信用信息的“互联互通”,不仅他们掌握的餐饮单位失信信息外界可以共享,同时,该部门还积极探索执法工作与“美团点评”“饿了么”等网络订餐平台上消费者的评价作对接,借助大数据分析挖掘出隐患点,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监督检查。
作为国内第一部社会信用地方立法,今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上海市社会信用条例》收获高度评价,公认其最大突破是在法理上将“信用”的定义从经济拓展到社会领域。而根据昨天上海展现给外界的信用应用情况,可以说,除了法规落地,一个更有弹性、也有效率的信用治理体系已显露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