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时代,人类文明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特别是物质的极大丰富是古代世界完全不能想象的。但同时,现代人也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难题,伦理道德每况愈下、社会诚信不断消减的难题就是其中之一。当前政府公信力问题、社会生活诚信问题、企业产品信誉问题等常常遭到社会舆论的诟病,整个社会的诚信环境面临着严峻挑战。在努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时代背景下,大力推进诚信建设,迫在眉睫。
——国无诚信不稳。政府的诚信问题在历史上很早就成为了人们讨论的话题,但今天,我们关注政治诚信问题旨在强调党和政府的人民性品格。习近平总书记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道理我们必须牢记,任何时候都不能忘却。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群众批评和监督,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使我们党永远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使我们的事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一个不讲信用的国家治理者,一个没有信用的执政党或政府,是不可能治理好社会的,更难以长久地存在下去。近年来陆续出台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关于加快推进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等国家政策文件表明,党和政府把践行公共领域的诚信特别是政治诚信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努力避免“塔西佗陷阱”的出现。为政者只有取得民众的信任,才能治理好国家;民信则立,民无信则不立;民信则安,民无信则不稳。
——世无诚信不宁。中国社会飞速跨入二十一世纪,在国家转型期,如何确保社会诚信价值传统不断裂、杜绝践行诚信价值“人人自危”现象出现是当前的燃眉之急。在社会上,人人都不讲诚信,完全不相信他人,不仅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难以形成,而且在新旧体制转轨时期,社会诚信消减必然会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不安定的因素。倒地老人“讹诈”事件的无良报道,未料想的后果是,“13亿中国人扶不起一个跌倒的老人”。对无良医院和医生的曝光,广大患者及其亲人对医生群体的职业道德充满狐疑:近日广州的一个家长带患儿到医院就诊时,全程记录医生诊疗并“句句录音”;医生很紧张,诊疗时便要求家长“步步签字”。一方认为“医生就是要敛财”,而另一方则认为“患者要闹事”。医患之间的不信任到“步步惊心”的地步,双方之间没有了基本的信任,严重影响到互相间的生活工作秩序。我们陷入到了渴望诚信却又不敢践行诚信的恶性循环怪圈,沉沦于“我愤怒,但我无力改变”的道德困境。诚信缺失,不但严重阻碍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影响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而且会污染道德环境,逼得一些善良的守信者改变初衷、失贞丢节,甚至“同流合污”。
——业无诚信不兴。市场经济体制初创时期需要诚信建设,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入深化改革阶段、步入“深水区”就更需要诚信建设。《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市场经济体制越成熟,对诚信社会公德的吁求也越强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常态下,市场主体需要倚靠其内功和德性才能真正立足,同仁堂、王老吉、老凤祥等“百年老店”在老百姓视野中的“回潮”现象就说明了这一点,“瘦肉精”“地沟油”“三鹿奶粉”“染色馒头”等造假事件似乎让人觉得市场上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信的、有质量保证的,但当听说是百年老店的产品时,消费者显得更容易信赖,“百年老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常态下成为了许多市场主体羡慕的经济“弄潮儿”。然而“祸莫大于无信”,据统计我国因为不诚信行为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高达6000亿元,市场交易中因诚信问题造成的无效成本已占到我国GDP的10%至20%,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相当于年财政收入的37%,严重影响到了我国市场经济秩序以及投资者的信心。诚信缺失,不大力进行诚信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就会缺乏后劲,事业就会萎缩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