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中国信用研究中心课题组《2018年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回顾与2019年展望》报告日前在京发布。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效已逐渐开始显现,但仍存在信用定义和内涵理解模糊、政府和市场分工不明问题,只有厘清信用边界、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法律法规和激活“信用+”模式,才能促进我国信用市场长期发展。
这是记者在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信用研究中心等单位主办的“2019中国信用4.16高峰论坛”开幕式上获悉的。
据了解,该报告是由中国信用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章政牵头的北京大学中国信用研究中心课题组发布,报告分为2018年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情况回顾、当前信用体系建设存在问题和政策建议与未来展望三大部分。
报告指出,随着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持续深入推进,其成效在多个领域不断显现,通过梳理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在其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大方面:
一在是政务诚信建设方面,全面落实从严治党战略部署,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坚定不移纠“四风”,反腐败斗争成效显著;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机制,政府调控能力不断增强;推进“放管服”改革,市场创新活力得到激发。
二是在商务诚信建设方面,开展专项整治,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流通治理新秩序逐渐形成,同时深化商事改革,以信用为基础的市场监管体系不断完善;信用交通、税务信用等建设持续推进,行业治理水平大幅提高。
三是在社会诚信建设方面,科研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快速推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创新卫生健康信用监管方式以及推动污染防治攻坚,使经济高质量发展稳步提升。
四是在司法公信建设方面,深化综合配套改革,推进审判体系现代化;持续推进司法公开,建设阳光法庭新机制;强化大数据应用,建设智慧法院新平台;“基本解决执行难”攻坚战目标如期实现。
同时,报告指出,目前我国信用体系建设仍存在对信用工作边界认识模糊不清、理论上对信用内涵理解不一、政府和市场分工不明问题。章政将上述问题概括为为“三个不”。
“现在信用工作这个边界在哪?其实模糊不清;从认知上来说,信用的内涵是什么?理解也不一致;还有从政策的角度来说,我们制定很多信用方面的规章制度,这个究竟是让市场发挥作用还是政府发挥作用?其实分工并不明确。”章政说。
章政举例称,中国信用研究中心设计了一套社会信用评价体系,涵盖6方面16个指标,包括平台建设、数据共享、联合惩戒创新实践等。在评估实践后发现,有城市50个部门的优良率(80分以上)仅有30%、及格率也只有59%,远低于预期。
章政认为,其实每个政府部门在尽职尽责,但为什么及格率却不到60%?因为这项工作“太难做”。比如信用建设中基础环节——信用信息的嵌入和嵌入式平台的对接,但目前能达到的嵌入率只能达到80%,始终有20%无法使用起来,是由于目前信用建设工作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市场未能在信用服务充分发挥“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
对于接下来来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报告建议,一是应厘清信用边界,将信用的核心价值理念通过机制设计进行固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统一思想认识;二是加强顶层设计,应深化信用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是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等宏观理念;三是加快法律化制度化进程,使社会信用管理在理论和法律中有迹可循;四是引导市场力量将信用核心理念付诸信用信息产品应用实践,激活“信用+”模式,促进信用市场发展。